跑步的34个趣事,你有吗?

作者:老威修斯_宋伟江

来源:老威小屋( ID:laoweixiaowu)

跑步有好处,跑步也有乐趣。

从广义来说,老威从高中时期开始,一直有跑步的爱好。即使大学期间参加的是学校里其他项目的校队,但跑步依然是基本训练之一。

严肃的跑步阶段,从2013年底佩戴Garmin跑表开始,2014开始,挑战北京二环(30+KM)和三环(50+KM)。

而2019年秋天开始,则进入比较崇尚科学的跑步阶段。

从跑步中接触到各种知识,各种人,各种有趣的现象。

本着好玩心态做个总结。

跑步的起因与归宿

1、投身跑步的起点,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但归宿却往往很集中:大多数人会走向挑战一场马拉松。

这让人感觉跟人生真的很像:出身固然五花八门,最后都走到火葬场这同一个归宿。

与人一旦走过火葬场就没有机会再出演人生不同的是,有的人在挑战马拉松的路上越走越远,而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回归“为健康生活服务”的正道上。

2、已经完成过挑战的人,总是以“只要努力就能达成”去鼓励后来者,此话虽以鼓励的形式表述,但我高度怀疑有毒。

3、追求一场全程马拉松到了极端的地步,意味着已经背离了(追求健康、减脂减重等等)初心。有的人从半途有机会折返,有的人却永远没有这样折返的机会——或者失去了跑的能力,或者失去了生命这个本钱。正反例子,在网络上都可以找到。

去年一位60来岁有着30年跑龄的跑友从“平静地跑”,到“连微信步数占据封面的联系人,我也要把ta删掉”,到最后回归家庭,与家人共享健康生活的故事,这是正道。

能力与表现

4、表现是能力的体现,能力没有达到的时候硬做出来的表现,往往以毁坏健康为条件。

5、不要总是说别人的训练时间充足、训练条件好,才有比你更好的表现。实际上,人家投入的时间未必比你更多,只是人家练得更加科学而已。

6、许多能力的增长,都是循序渐进的——例如,对跑步有直接关联的心肺耐受力,利用脂肪来供能的燃脂能力(有氧代谢能力),短期内是无法快进的。

7、不愿意用慢的表现来夯实以上这些基础,总是想把所有时间都在做“快”的演出,基本上永远只有这样的水平。

8、表现与当天的身体状态有点关系,但主要还是跟基础有关系。一座有点墙皮脱落的钢筋结构大楼,状态再差,也比土坯墙牢固。

9、总是强调人家的好成绩是源于天时、地利因素所造就的人,通常都是以“别人没有那么好”,来为自己“不够好”打掩护的。

10、装备并不会给我们带来好的表现。高手光脚跑都比我们普罗大众跑得更好,跑得更快。

11、茫无目的地跟大神去比,不如跟自己的同龄人比。纵然通过科学的训练,人的体能年龄会年轻化,50岁有着35岁的状态也许可以达到,而且足够自豪了。但指望与20岁的人有同样的状态,那只是以50岁的年纪抱着20岁的天真。假如真的有20岁的人比50岁人的状态还差,不必为此嘚瑟,因为你找了生活中最差的20岁人来做对比样本。

12、对待数据有三种态度:一种只记录自己的“训练”,甚至只记录核心训练课的数据。一种把“训练”和“日常”都记录,甚至把日常的步数所折算(系统自动会折算)的距离,也作为自己的“经过的距离”,颗粒归仓。第三种是即使坐着 ,也要通过摇动设备等手法,欺骗设备帮自己记录步数。

穿戴设备与生态

13、穿戴设备是穿戴在身上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跑表,心率设备,服装,鞋帽。

生态,一方面指以设备为核心的技术生态,核心是各种分析环境,

生态的另一个含义,是指使用某种同类同品牌设备、服装、鞋帽的群体之间的社交。这种社交可以是线上的,也可以是线下的。

14、设备除了帮助我们记录信息利于分析外,还可以跟踪状态,实施激励(如开启比赛模式)。但没有医疗作用,并不给我们带来状态的提高。

指望佩戴一个设备就能助眠之类的想法,是“病急乱投医”的愚蠢。

15、大厂的设备,80%的功能趋同,但没有一个设备是绝对完美的,往往在绝大部分满足要求,但自己最关心的细节处,却要借助其他设备。

大多数人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选择目前在用的设备。

以老威个人的使用为案例:

我喜欢Garmin的动态数据、训练中自动检测和记录无氧阈值、以及功率计算。

喜欢Garmin在手表上可以临场设置一场自我比赛,而不必借助于手机上的app,然后再同步到手表上。

我也喜欢Polar上一代产品在Sirf模块加持下的完美的gps性能,把他们的轨迹图放大来看,简直是一种满足。

同时我也喜欢Polar设置训练时,可以跨心率区为目标——譬如在其中某一段设置成30分钟心率2-3区,而不是只能设成“30分钟心率2区”。

更方便的,是在运动现场,从计时器功能进入,设置一个时间区间,途中随着时间的倒计,直接显示以当下的速度在约定时间内能跑多远;或者以距离为限度,显示要多长时间完成——背后都是速度的因素。这是我用Polar最快乐的地方之一。

我还喜欢Mio那个精密的、可以自主控制监控起止时间的、经多年验证与真实的睡眠高度吻合的睡眠监测技术。

…………

但是没有一个大厂的产品可以让我们在各方面都“如意”,如果这样,除非是个人定制。

16、基于上面一条,不要跟着他人去配置装备。无论是作为工具的装备还是身上的穿着。尤其是鞋,更是只有自己适合才叫好。

一定要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生活中这个基本道理,在跑步中同样适用。

17、越是高手,越不大在乎别人的装备,更不会因为他人装备比较初级就鄙视。有可能ta自己用的装备,在低手看来也不高级(但ta经过百般体验,是最适合ta自己的)。

社交与自我享受

18、有的人跑步(或参加其他运动)是为了健康,有的是为了晒朋友圈。甚至从事某些严酷的运动(如户外探险)也是为了晒朋友圈。

19、为了社交需求的人,大多有强烈的被认同需求——这是我劝告朋友们选择设备时应该考虑“人文生态”的原因。生态固然主要是指设备所延展开来的硬件本身加上分析环境,但有时也指人文环境。

20、往往为了迎合社交的需求,自己的设备不得不与周围趋同,却越换越没有乐趣。

设备的更新和升级,与给自己带来的运动乐趣不成正比。

21、网络社交的晒和炫,能够激励我们,也会让我们误入攀比泥潭。

22、一起跑步的人,提醒你慢慢跑的同伴,多数是关心你,前提是你差得已经挂相了,譬如气喘如牛了还在试图跟随。

23、不是同一个运动能力级别的人,不要一起扎堆,否则,高手张三被低手李四拖累,碍于情面不好抛下你。反之低手李四被高手张三拉爆,气喘如牛兼过意不去(面子重的人,则感到“面上无光”),何必呢?

24、不要动辄被社交里(无论是线上社交还是线下社交)的壮举所激动。

25、往往经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的经历,发现一个人慢跑跑,是你最快乐的。

安全

26、盲目与大自然做斗争的,都是不成熟的。有足够多经历的人,一般都不盲目涉险。如果有需要挑战危险,他们也是审慎且高度敬畏的。

27、盲目与身体感受或者数据提示做斗争的,也都是不成熟的。譬如受伤了还不肯停止的。

28、疫情期间,还念念不忘集体活动带来的快感、并企图组团的,是不负责任的。

29、马路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守规则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胆大心细遇事不慌,是街跑的基本要求。

30、就算你是狗爸狗妈,自认怀揣对狗的百科全书,马路上别人家的狗还是不要招惹,特别是你在跑动中。

我小时候在乡下生活,打有记忆起家里就养狗,自认为有一些狗知识,但从不招惹马路上的狗。

31、最外面的外套一定要能快速脱下,或者有一条腰包可以快速脱下,我有过用外套打败恶犬的经验。

32、不要随意跑入机动车道,特别是有大车行走的路段或者时段。

33、无论顺向逆向(行人好像没有逆向这一条),都注意电动车,他们貌似真的比谁都着急。

34、冬天尽量不在结束运动后在外面逗留,那样非常伤身。

你有哪些跑步趣味?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2025-10-12 11: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