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公里到半马:我的马拉松备赛心路历程与实战经验分享

那些年跑过的路,都成了半马的垫脚石

记得第一次参加5公里欢乐跑时,我在终点线喘得像条搁浅的鱼。那是三年前的春天,组委会发的纪念T恤到现在还留着汗渍洗不掉的印记。当时看着宣传海报上半马选手矫健的身影,怎么也没想到有天自己会站在21.0975公里的起跑线上。

▍菜鸟时期的三大教训

  • 新鞋的代价:第一次10公里比赛前三天换了新跑鞋,结果跑到7公里时脚底磨出两个鸽蛋大的水泡
  • 补给陷阱:在25℃天气里学职业选手往头上浇水,结果盐分混着防晒霜流进眼睛,最后2公里几乎是闭着眼跑的
  • 配速失控:跟着黑人选手冲出去,300米后就看见他们变成远处的小黑点,而我的腿已经像灌了铅

真正让我下定决心挑战半马的是去年秋天的城市接力赛。作为团队里最慢的第四棒,当我握着接力带冲进交接区时,看见队友们冻得发红的鼻子和不停跺脚取暖的样子,突然意识到马拉松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马拉松赛道上的跑者
去年冬季训练时拍的赛道照片,积雪还没完全融化

备战半马的三个关键转折

  1. 月跑量突破120公里后发现,原来"撞墙"不是必然事件
  2. 跟着60岁的退休教练学会了用心率区间而不是配速来控场
  3. 在暴雨中完成的15公里LSD(长距离慢跑),彻底治好了我的"天气焦虑症"
"你现在吃的苦,都会变成比赛日嘴角的笑。"——这句话写在我每个训练计划的首页。上周试跑半马距离时,在18公里处突然想起第一次5公里赛后瘫在草坪上的自己,居然笑出了声。

比赛倒计时7天,衣柜里挂着别好号码布的参赛服。这次准备的歌单里有特别安排:最后5公里循环播放女儿录的加油语音。或许这就是马拉松的魅力——当你以为只是在征服距离,其实是在丈量成长的轨迹。

2025-07-05 13:4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