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我国古代的体育运动、体育“牛人”

由于射箭在古代军事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唐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武则天开创选拔军事人材的武举制度,就对射术特别重视。直至清末,射术一直是军事武艺的主要项目。宋元以后,由于现代火器的发明和使用,射箭活动中的军事、礼仪等意义日渐削弱,其竞赛性和娱乐性却逐渐加强,但仍然属于武艺的重要内容,直至清末。

战国角抵纹透雕铜饰摹绘

3、武术

武术,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一类体育运动,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器械,是传统武术的基础,其最初是伴随着狩猎和战争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后来的诸多武术器械,实际上就是源于古代的某些生产工具和兵器。商周时期出现的各类青铜武器,如戈、戟、矛、刀、剑等,可以说是较早的武术器械。秦汉以后,随着冶铁业的发展,铁制武术器械日益多样化。

拳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是徒手的拳脚肢体的运用。魏晋隋唐之际,随着宗教的兴盛,武术中的拳术更流行于寺院教徒和民间之中,及至明清,随着中华武术内容的日渐丰富,其中的拳术套路技术渐趋成熟,主要表现在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及技术特色的多种流派。

除了徒手的拳脚肢体的运用,利用器械进行技艺演练,也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以后,受战争中适应近战决胜负之需要的影响,器械演练产

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宋元以迄明清,由于统治者对讲武的提倡、民间练武活动的兴盛以及套路技术的新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武术器械演练向多样化的发展。

4、骑术

骑术在中国古代是一项重要的体育运动,包括赛马、马戏等。骑术的发明最初当是为了狩猎,后来引用到军事上。由于骑术在狩猎和军事中的重要作用,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发展为一种体育活动。

骑术在中国出现较早,最早发明骑术的应该是生活在北部的游牧民族。在甘肃河西走廊、酒泉敦煌地区,自古就是氐、羌、突厥、匈奴、鲜卑、回鹘等游牧民族居住生息之地。古代中原地区调教马匹和驭驾马车在商、周时期也已出现,这一时期还利用马拉战车作战。骑兵的出现是一场武装革命,同时对骑马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骑兵在各国的推广,骑术成为考核士兵技能的一项重要内容。

春秋时期赛马已十分盛行,虽然当时的赛马只是诸侯贵族赌博取乐的活动,但说明当时的人们在驾驭马匹方面已经有了较高的技术。

马球是一项与骑术密切相关的运动,称之为“击鞠”。马球运动从汉代一直到整个隋唐都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唐代曾经风行一时。马球运动对骑术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参赛者必须有着十分娴熟的骑马技术。唐代的重马之风更甚,其军队马术训练非常严格。到了明清,骑术表演除了民间,还作为军队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

5、传统冰嬉

滑雪运动,早在隋唐时期就已被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所掌握。当时,居住在东北的女真族中,曾出现过一种用于驰行的“竹马”,这种“竹马”在冰上滑行速度快,也很省力。

宋代,冰雪运动更为兴盛。当时,盛行一种以人力牵拉的冰上活动,即在木板上铺上一些垫褥之类的轻软暖和的物件,两三个人坐在上面,让一个人拉着在冰上滑行,这就是最早的冰床,它是冰上滑行的一种独特形式。直到明清,一些有钱人家的子弟还在北京的积水潭冰面上玩这种游戏。

明代的冰雪活动,在北方少数民族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明熹宗五年(1625年)正月,东北建州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曾经在太子河上主持过盛大的冰上运动会。在这次运动会上,先进行了冰球表演,然后又进行了速度滑冰比赛。冠军赏银20两,亚军10两,这是我国古代第一次冰上运动会。

满人入主中原后,将他们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冰嬉也带入内地,其内容丰富多彩,呈一代之盛。当时皇家每年冬天都要从各地挑选上千名“善走冰”的能手入宫训练,于冬至至“三九”在太液池上(现在北京的北海和中南海)表演。

从隋唐开始兴盛的冰雪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滑雪,也一直流行于北方的少数民族中间。

6、练力与举重

练力与举重的活动形式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一是举生活用具,二是举木铁制

的举重器,三是举石制的举重器。由于举重器具的不同,其名称也有差异,如翘关、扛鼎、举石锁等,都是古代练力举重物活动的称谓。

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史籍上就有了“翘关”和“扛鼎”的记载了。

战国时举鼎力士最多的是秦国,秦国用封宫的办法招来了许多大力士。汉代仍以扛鼎为练举重之法,且练力方式更为扩大了。汉代练力的形式虽然仍旧利用生活工具,但其用于社会娱乐表演的方式增多了。隋唐五代时的举重除了作为军事训练的武举考试之外,还是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宋代以后,石制的举重器具开始进一步普及,对广泛开展举重运动有许多好处。从木铁制的举重器到石制的举重器,可以看作是我国古代普遍开展举重运动的一个标志。明清两代承续唐代的武举制度,将原来考试内容中的翘关的举重方法改变为“掇石”,当时的民间都盛行举石锁、石担等活动。

7、角抵、相扑与摔跤

角抵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竞技类活动形式,属于徒手搏斗的范围,是人类最初的自卫手段的发展和提高。据古文献记载,角抵最早始于古冀州的“蚩尤戏”,流行于我国古代北方,是为了纪念与黄帝逐鹿中原的蚩尤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禁止民间私藏兵器,作为徒手相搏的角抵因此兴盛起来。汉代,民间出现了一种由“蚩尤戏”发展而成的由两个人在公开场合表演的竞技活动,具有后来摔跤的特征。晋代伊始,角抵又出现了另一名称—-相扑。到了唐代,相扑、角抵二名称并行,其特点还是赛力性的竞技,且多在军中进行。

相扑在民间盛行是在宋代以后。那时的相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的比赛;另一类则是在瓦舍等场所进行的表演性相扑,其竞争性不像前者那样激烈。在当时的百戏演出中,相扑表演无疑是最能引起观众兴趣的内容。相扑者的服装与现在日本的相扑手极为相似。

明代以后相扑多盛行摔跤这一名称。尤其是满人入主中原之后,摔跤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中原。

再来盘点一下古代的体育“牛人”——

1、举重“牛人”:秦国人乌获

《商君书》记载:“乌获举千钧之重,而不能以多力易人。”

推荐古代选手参加奥运比赛,举重选手大概是所有项目选拔中最难的。倒不是因为选手成绩不理想,而是因为成绩太理想了,可以推荐的选手太多。如先秦时的孔子,秦汉时的项羽、唐朝武则天时的汪节、明末起义军首领李自成……都是举重达人。

乌获是秦国人,生活在秦武王时期。秦武王嬴荡本身就喜欢举重,《史记·秦本纪》称他“有力,好戏”,并因比赛扛鼎而丧命。正是因为秦武王对举重的重视,才有乌获、任鄙、孟说等一班大力士,他们每个人都得到了秦武王的重用,“皆至大官。”

那么,乌获能举起多重?《商君书·错法》记载:“乌获举千钧之重,而不能以多力易人。”先秦时,三十斤为一钧,一钧约为15.9现代斤,这么算起来就是15900现代斤,也就是说乌获能举起万把斤的重量。如果这一说法属实,那乌获参加奥运是无人能敌了。

事实上,这一记载是有违人类运动极限的,所谓“千钧之重”,应该是形容乌获举重能力太强大,而非实数。

2、跑步“牛人”:北魏人杨大眼

《北史·杨大眼传》记载:“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

与举重一样,田径项目也是古代中国体育强项,在短、中、长各个级别中,都曾涌现出了许多名将,速度多在“走及奔马”水平。

古人所说的“走”即现代的“跑”。在古代,能“走”是勇士的基本条件。春秋时最能“走”的人物之一是吴国吴王僚的儿子庆忌。《吴越春秋》记载,庆忌“勇为人所闻,走及奔马”。

庆忌的“走及奔马”速度,在古代中国田径健将中仍不是最快的,南北朝时出现了两位比马跑得更快的牛人,一位是东晋人诸葛郎,一位是北魏人杨大眼。

据《太平御览·人事部三十五》引《俗说》,诸葛郎的速度比东晋名将桓温一匹善奔的宝马还快。诸葛郎的速度已很惊人了,但杨大眼比他更厉害。

杨大眼的速度有多快?史书上并没有给出具体数值,但《北史·杨大眼传》里有这样的记载:“(杨大眼)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这个记载的大概意思是,杨大眼拿出一条长3丈左右的绳子,系在自己的发髻上飞跑,绳子像射出的箭一样直,连奔跑的马也追不上。

北魏时,一丈约2.45米,三丈仅7.35米,能让“绳直如矢”,没有百米决赛9.58秒的速度,肯定是不可能做到的。

当时,杨大眼这个举动“见者无不惊叹”。负责选拔征南军官的尚书李冲看呆了,称赞杨大眼是千年才有的奇人:“千载以来,未有逸材若此者也。”

所以,如果让杨大眼参加奥运,应无异议。

3、游泳“牛人”:先秦人“吕梁丈夫”

《列子》记载:“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棠行。”

古人称游泳为“游水”,现代的弄潮儿,古人称为“弄水人”。中国南方人的游泳技术总体来说高于北方人,古代也是如此,如南朝名将杜曾,能身披沉重的铠甲游泳。

南北朝时有一个叫周文育的人也是游泳“牛人”。据《南史·周文育传》,周文育在11岁时,“能反复游水中数里。”不只游泳超强,其跳高水平在小伙伴里也没有人能超过他,“跳高六尺,与群儿聚戏,人莫能及。”

如果挑选周文育、杜曾参加奥运游泳比赛都不会令人意外,但如果他们遇到这么一位先秦男子,姑且称他为“吕梁丈夫”吧,就要甘拜下风了。

当年孔子曾在齐鲁间的吕梁(今山东泗水一带)看到这位男子,在“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连鱼鳖都不可能游到的河水里游泳。据《列子·黄帝》,起初孔子以为他是投水自杀的,即所谓“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也”。孔子还叫弟子顺流去救他,结果这位男子下水,“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棠行。”

先秦一步约1.38米,一口气游几百步远,少说也在300至400米以上吧。如果选吕梁丈夫参加奥运男子百米自由泳比赛,连一口气都不要,就游到终点了;400米自由泳也就一口气的事情。即使1500米自由泳比赛,也不过只需换三五口气。

虽然游泳这么牛,但这名男子却不当回事,还披着头发,边游边唱。孔子大为吃惊,以为见鬼了,问他是不是有什么游泳秘笈。吕梁丈夫告诉孔子,哪有什么秘笈,不过是自己的游泳素质好,认水性。

4、掷远和跳高“牛人”:西汉人甘延寿

《汉书·甘延寿传》记载:“投石拔距绝于等伦,尝超逾羽林亭楼。”

说到古代的体育“牛人”,西汉甘延寿不能不提,此人是难得的全能型体育天才。据《汉书·甘延寿传》,“投石拔距绝于等伦,尝超逾羽林亭楼,由是迁为郎。试弁,为朝门,以材力爱幸。”这里的所谓“材力”,又称“勇力”,指身体素质优秀。从记载来看,甘延寿不论是铅球、跳高,还是拳击,都是过人的,发展相当全面。

投石和拔距都是古代训练士兵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兵技。“投石”类似现代田径项目中投掷铅球,顾名思义,是投掷石头。

石头作为一种攻击武器,作战时可人工投掷,也可用机械装置发出。三国魏张晏注引《范蠡兵法》称:“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百步。”而甘延寿却能如机械那样投石,也太有劲了。

汉朝一斤不到现代半斤,汉朝十二斤约是现代5.952公斤;六尺为一步。换算一下,二百步至少1200尺,以每尺0.23米来算,便是276米,甘延寿徒手能把近6公斤的大石头投出去,就算二百步的十分之一也是27.6米。

再说“拔距”,又称“超距”、“跳跃”,类似于现代田径项目中的跳高(一说比腕力)。甘延寿能跳过亭楼,这亭楼应是兵营中的岗亭,依古代建筑来推算,亭高不应低于现代的2.50米,这比现代跳高的世界纪录2.45米还高出0.05米。

甘延寿的另一体育特长是“试弁”,“弁”即“卞”,又称“手搏”、“拳勇,是徒手搏击一类的项目,甘延寿手搏的水平也相当高,并因此受宠。显然,如果甘延寿参加奥运,想不夺冠都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2025-10-24 11:45:38